close

中國的互聯網醫院發展迅速,共1600多家,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500家,遠距會診平台更是遍布大小醫院,但大部分互聯網醫院卻出現「建而不用」情況。「互聯網+」叫好不叫座,原因在於遠距醫療的醫保問題、費用支付及拿藥仍需到醫院等,但基層患者的病不能等。

據中國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等發布的《2021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報告》顯示,互聯網醫院能有效持續運營的屈指可數。以海南省衛健委公布的數據為例,海南58家公立醫院建設的互聯網醫院,真正開展互聯網診療業務僅11家,其中還有3家診療人次不超過20人,超過90%互聯網醫院處於建而不用狀態。

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崔勇,身為報告參與者,他說因疫情關係,2020年互聯網醫院運營比2019年好不少,但平均每天也只有55人次的線上診療量,相比實體門診顯得十分冷清。

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內科副主任郭繼鴻表示,他們的遠距會診平台開設3年多以來,目前當局對遠距醫療服務沒有明確的定價制度,醫療費用由誰付、付給誰、付多少都不明確,所以只能一直免費。但加入遠距醫療平台的基層醫療機構不斷增加,需會診的病例越來越多,服務已開始吃緊。

基層醫院也有難題。天津薊州區人民醫院早在2016年就跟中日友好醫院連接遠程會診平台,5年來會診的病例卻寥寥無幾。該院黨委書記李繼東直言,目前遠距會診都是各醫院自主定價。該院與中日友好醫院簽訂的協議,不同職稱醫生、病症和不同時間會診價格,分別在幾百到2000元人民幣不等。相比患者到北京看診的費用並不高,但很多患者寧願自己到北京舟車勞頓,也不願為遠距會診埋單。

2018年大陸國家衛健委首次推出互聯網醫院准入管理政策,幾年間互聯網醫院從個位數到千位數成長,但此後面臨瓶頸,如醫保卡沒有電子化、網路無法實現醫保支付、拿藥還是要到醫院、醫生網路診療價格偏低等。